云南省普通高校“专升本”《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第一部分第七章复习资料册参考答案-复习资料-博信教育培训学校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普通专升本 辅导资料 复习资料

云南省普通高校“专升本”《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第一部分第七章复习资料册参考答案

2021-03-27 23:16 博信教育 292

考试倒计时21天

◆愿你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第一部分

第七章幼儿园游戏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C自主是儿童游戏的重要条件,游戏的形式、材料以及游戏的开始、结束都应由儿童自己掌握,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体力、智力来进行。正因为游戏是儿童自主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反之,如果游戏失去了自主性这一特征,而是由教师来精心安排和“导演”的,那么儿童就会失去游戏的积极性。

2.【精析】C象征性游戏是把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来象征的一种游戏形式。由题干中青青拿着海绵条对着明明的头说在给客人洗头可知,儿童正处于象征性游戏阶段。

3.【精析】C帕顿依据幼儿游戏表现出来的社会参与水平,将幼儿游戏分为:偶然的行为、游戏的旁观者、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其中,合作游戏的游戏者之间有分工、协作,有领头者,也有随从者。这种游戏具有组织意味,有明显的集体意识,有共同遵守的规则。这种游戏离不开相互的配合,一般要到3岁以上才会产生,5〜6岁得到发展,反映了儿童社会性发展日渐成熟的趋势。故题干所述标志着儿童的社会性得到发展。

4.【精析】C材料指引介入是通过教师为儿童提供材料,引发游戏的兴趣,促进游戏的延续和提升的方法。题干中张老师为幼儿拿来一筐雪花片充当“菜”,从而使游戏继续进行,张老师运用的是材料指引介入。

5.【精析】D幼儿思考“搭建什么东西?用什么搭建?怎么样搭才像?”等一系列问题可以培养幼儿提出问题和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6.【精析】C虚构性指幼儿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真实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内在现实超越了外在现实,物体的日常意义被忽略,而取代以游戏中新的意义。通过象征与转换,幼儿在游戏中完成了从心理现实到社会现实的对接。

7.【精析】B教师的介入可以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直接介入指在不影响幼儿游戏意愿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示一个问题或建议,给出一个鼓励或参照,邀请一个同伴加入或营造一种气氛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间接介入指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游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故题干所述属于直接指导。

8.【精析】B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的发展,把游戏分为感觉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性游戏、规则性游戏,其中,2〜7岁的幼儿玩的主要是象征性游戏。

9.【精析】C教学游戏是指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游戏被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而加以运用。教学游戏的本质特点是游戏因素与非游戏因素相结合。

10.【精析】B一般认为结构游戏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的顺序:1.5岁左右,儿童开始简单堆叠物体;2〜3岁时,儿童往往先动手后构思,主题不明,成果简单、粗略、轮廓化;3〜4岁儿童逐渐能预设主题,成果的结构相对复杂,细节相对精细;5岁以后儿童结构游戏中的计划性有所增强,并可以多人分工、合作完成大型的建构;5〜8岁时,结构性游戏的比例达到了顶峰。

11.【精析】D平行游戏是一种两人以上、在同一空间里进行的,以基本相同的玩具玩着大致相同内容的个人独自游戏。题干中教师充当“病人",一共被六位“小医生”同时询问病情、打针等,即这六个幼儿都在玩着大致相同的内容的游戏,这是平行游戏的表现。

12.【精析】B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或造型游戏,是指

儿童运用积木、积塑、金属材料、泥、沙等各种材料进行建构或构造,从而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13.【精析】A感觉机能性游戏又称练习性游戏或机械性游戏,是幼儿最早玩的游戏类型,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环境并与人交往。

14.【精析】C大约1岁半至2岁期间,幼儿就会具有应用某些“象征物”来代表某些事物的能力。依托象征性功能,幼儿可以脱离对当前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进行想象,对生活中常见事物或活动进行“假装”“想象"“表演”或“模仿”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又被称为象征性游戏,题干中的竹竿在这个游戏中属于象征性符号。

15.【精析】D感觉机能性游戏又被称为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它是由简单的重复运动组成,以此来获得感觉器官的快感。题干所述的游戏即属于机能性游戏。

16.【精析】D游戏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①游戏是内在需要的自愿活动。②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③游戏是富有选择性的自足乐趣。④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

17.【精析】D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把游戏看作是幼儿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

18.【精析】D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有潜意识成分,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19.【精析】D合作游戏是幼儿后期出现的较高级的游戏形式,是一种有着共同需要、共同计划、共同协商完成的游戏活动。

20.【精析】C表演游戏指儿童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姿势等来进行游戏。题干中幼儿根据《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来扮演角色即属于表演游戏。

21.【精析】D智力游戏是指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丰富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游戏。题干中幼儿所玩的游戏即属于智力游戏。

22.【精析】C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如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幼儿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幼儿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于幼儿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23.【精析】D体育游戏是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为目的的游戏,大多在户外进行,通过走、跑、跳、攀登、钻爬、投掷、平衡等基本动作的练习,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幼儿的体质,并能培养幼儿勇敢、坚毅等优良品质。

24.1精析】A游戏观察的内容包括:①游戏环境:游戏场地、游戏材料的投放、游戏时间的保证。②游戏中的课程和教师。③游戏中的学前儿童。B、C两项属于游戏环境方面的内容,D项属于游戏中课程的内容。A项属于对学前儿童观察的内容。

25.【精析】D大班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特点表现为:①随着幼儿对社会生活认知的不断积累,游戏经验丰富,主题新颖,内容丰富,游戏所反映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②处于合作游戏阶段,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③能按照自己的愿望主动选择游戏主题,并有计划地开展游戏。④在游戏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26.【精析】A教师在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时首先要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体现幼儿的主人翁地位,只有这样,游戏的教育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的实现。

27.【精析】D教师要满足儿童充分游戏的心理需要,使儿童的游戏能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充分地表现,尽情地体验,使儿童心满意足地离开游戏区。题干中的老师不忍打断孩子们的游戏,推迟进餐时间,让孩子们把游戏做完,这种做法满足了儿童充分游戏的心理需求。

28.【精析】C平行游戏是一种两人以上、在同一空间里进行的,以基本相同的玩具玩着大致相同内容的个人独自游戏。题干中的小强和小明都在拼搭自己的玩具,但是全程没有合作的行为,没有共同的目的,也没有任何交流,彼此都无意影响或参与到对方的活动之中,这正是平行游戏的特点。

29.【精析】C儿童的游戏是与生活相联系的,例如“妈妈”给“宝宝”喂奶的游戏,就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场景。

30.【精析】C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是指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和兴趣,尊重幼儿游戏的氛围和游戏中的想象、探索、表现和创造,这是对其人格给予尊重的具体体现。

31.【精析】A表演游戏是以想象为基础的,但与想象游戏不同的是,在表演游戏中,儿童的想象必须受故事情节的约束,不能过于主观随意。

32.【精析】A参与式介入是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幼儿游戏。题干中教师通过扮演“客人"参与到游戏中,属于参与式介入。然后教师又通过一句询问的话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使得游戏得以调整,继续进行下去。因此,使用的是询问式语言指导。

33.【精析】C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

34.【精析】A游戏活动是学前儿童获得发展的最佳教育方式O

35.【精析】B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动、好奇、操作摆弄物体、与人交往等需要,所以,游戏中的学习完全是由幼儿的兴趣、喜好、探索等内部动机推动的。

36.【精析】D智力游戏将一定的学习因素和游戏的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是进行智育的有效手段。猜谜语即属于智力游戏。

37.【精析】D根据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划分,可把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

38.【精析】A题干所述为表演游戏的概念。

39.【精析】C幼儿玩具的选择应有教育性,应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形象和色彩要符合艺术的要求,要符合卫生要求,符合经济原则,并不是越小越好、越高档越好。

40.【精析】D彪勒的“机能快乐说”认为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41.【精析】A体育游戏是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身体健康为主的游戏。“老鹰捉小鸡”游戏以增强幼儿体质,发展幼儿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为主,属于体育游戏。.

42.【精析】B幼儿中期是儿童象征游戏的高峰期,儿童游戏内容逐渐扩展,同时游戏水平也提高了。儿童的游戏不仅模仿、反映日常生活情景,还经常创造性地反映日常生活。

43.【精析】D题干中幼儿在游戏中把小椅子想象成汽车,把木棍想象成手枪等,均是幼儿充满想象和创造性的体现。

44.【精析】D幼儿因为游戏规则吵起来,说明他们对于游戏规则有一定的思考。因此,教师可以教会孩子方法,让他们自己协商解决问题。

45.【精析】B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也是最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活动方式,在幼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兴趣就是儿童对于游戏的兴趣。

46.【精析】C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是:三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四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五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47.【精析】C霍尔是“复演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幼儿身上的重演。题干中所述观点正是霍尔提出的。

48.【精析】D角色游戏的指导包括角色游戏的前期准备、角色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角色游戏结束环节的指导。

49.【精析】B幼儿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之一是行为指导。行为指导包括身体语言、动作示范等。题干中教师给幼儿做适当的示范、讲解,即属于行为指导。

50.【精析】A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是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三重角色。题干中教师与幼儿一起思考解决问题,共同搭好了“天安门广场”的模型,正是扮演了“思考的合作者”这一角色。

51.【精析】A题干所述为自发游戏的概念。

52.【精析】B德国拉扎鲁斯的“娱乐一放松说”认为,幼儿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对复杂的外部世界难以适应,很易疲劳,需要游戏来轻松一下,以便恢复精力。

53.【精析】B规则性游戏是指以教师创编、组织为主,以规则为核心的游戏形式,包括体育游戏、智力游戏和音乐游戏,A、C、D三项属于创造性游戏。

54.【精析】D角色游戏属于创造性游戏,游戏过程是创造想象活动的过程,所以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

55.【精析】A幼儿与其他同伴联合搭建积木体现了幼儿的合作意识,这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体现。

56.【精析】C题干中幼儿在游戏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调节其情绪,即提高情绪的自我调节化,从而促进情感的发展。

57.【精析】D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A、B、C三项均属于角色游戏。“造城堡”属于结构游戏。

58.【精析】A智力游戏与其他游戏不同,智力游戏要有一定的适宜性。适宜性原则强调游戏要适宜游戏对象的发展水平,确保游戏的难度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

59.【精析】C皮亚杰等人依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不同将幼儿游戏分为:感觉机能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规则性游戏,故选C项。

60.【精析】B机能游戏又称练习性游戏、机械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它是幼儿发展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形式,其动因来自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快感,由简单的重复运动组成。题干所述即属于机能游戏。

二、填空题

1.联合游戏/分享游戏2.游戏材料

3.生活经验4.4〜6

5.材料指引介入6,虚构

7.皮亚杰

三、判断题

1.【精析】√无固定功能的游戏材料,往往可以使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游戏的多种玩法,有利于学前儿童通过探索接受丰富的感官刺激,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替代和想象,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2.【精析】×游戏是否是幼儿的自主活动是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幼儿游戏的重要条件。

3.【精析】√交往游戏指两个以上的儿童以遵守某些共同规则为前提而开展的社会性游戏。这类游戏以参与者之间的行为互动为其特点。在使用游戏材料方面釆用协商分配或轮换的形式。

4.【精析】×游戏常规是幼儿进入游戏环境应该遵守的活动规则,以及允许或者禁止的游戏行为。游戏常规的制定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而不应由教师一人制定。

5.【精析】×针对题干中的情况,教师正确的做法是扩大娃娃家的容量,使更多的幼儿可以参与到游戏中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6.【精析】√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是幼儿交往的

主要形式之一。

7.【精析】×幼儿的游戏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并不是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介入的频率越高,或越积极地参与幼儿游戏,幼儿游戏的能力就发展得越快。因为教师指导幼儿的游戏也需要恰当的时机和合适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的指导多少与效率的高低不一定成正比。

8.【精析】×游戏具有社会性,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儿童在游戏中不是对生活的机械地翻版模仿,而是通过他们的想象创造新的情景。因此,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创造性。

9.【精析】√教师的绝对权威不仅不能保证游戏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反而会影响游戏的教育作用,教师应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引导者。

10.【精析】×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游戏。智力游戏属于规则性游戏。

11.【精析】×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有相同点,即都是幼儿做扮演角色的游戏,以表演角色的活动为满足。二者也有不同点,其区别在于表演游戏中,幼儿扮演的角色是以一定的故事或童话为依据,情节内容也是对故事或童话情节内容的反映;而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的角色既是生活印象的再现,又是幼儿自由创造的表现。

12.【精析】√中班幼儿处于角色扮演游戏水平和初步的合作游戏水平,随着认识范围的扩大,其个人经验也有了一定的积累,游戏主题比小班扩展,目的性增强,幼儿交往能力也逐步提高。

13.【精析】√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形式。

14.【精析】×游戏是幼儿基本的活动方式,但并不意味着生活中所需的一切知识都可以在游戏中获得。

15.【精析】×无规则游戏是发挥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给幼儿一定的自由,但是教师也要给予适时的支持和引导。

16.【精析】√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教师需考虑到不同类型游戏的特点,施加不同的影响。

17.【精析】×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以间接指导为主,并不代表二者有优劣之分。

18.【精析】×幼儿的想象异常活跃,所以在游戏中应该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19.【精析】√游戏是儿童自主自发的活动,教师只有尊重儿童游戏的自由,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游戏的功效。

20.【精析】√结构游戏的教育作用是能使幼儿了解各种结构材料的性质,增强对数量和图形的理解,获得对对称、平衡、高度、长度、厚薄、宽窄、上下和左右等概念的认识,学习组合、堆积、排列各种形体的技能。

21.【精析】×在儿童的游戏中,幼儿教师是游戏材料的准备者、游戏情节的献计人和游戏矛盾的协调人。但教师做得最多的应该是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做儿童游戏的伙伴。

22.【精析】×游戏是幼儿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两者并不矛盾。

23.【精析】√题干所述为幼儿晚期儿童的象征游戏水平的具体表现。

四、名词解释

1.合作游戏是幼儿后期出现的较高级的游戏形式,是一种有着共同需要、共同计划、共同协商完成的游戏活动。

2.规则性游戏是指以教师创编、组织为主,以规则为核心的游戏形式,包括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

3.音乐游戏是幼儿在音乐和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

4.独自游戏又称为单独游戏。它指儿童独自玩耍、尚没有玩伴意识时期的一种游戏情形。处于独自游戏阶段的儿童往往旁若无人地玩自己的玩具。

5.动作技能游戏指通过手脚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而获得快乐的游戏活动。

6.联合游戏又称为分享游戏。它是由多个儿童一起进行同样的或类似的游戏,没有分工,也没有按照任何具体目标或结果组织活动。

7.教学游戏是根据幼儿园教育大纲和课程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开展的游戏。

8.语言游戏指幼儿时期运用语音、语调、词语、字形而开展的游戏。

五、简答题

1.【参考答案】(1)丰富幼儿的结构造型知识和生活印象,引导幼儿为结构活动收集素材。(2)指导幼儿学习表现物体的细节和特征,准确表现游戏的构思和内容,使用结构材料和辅助材料美化构造物。(3)指导幼儿制订计划。

(4)重点指导幼儿掌握并应用新的技能,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构思。(5)教育幼儿重视结构成果,欣赏自己及伙伴的作品,发展评价、分析自我以及别人的能力。(6)引导幼儿开展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的大型结构活动。

2.【参考答案】(1)幼儿游戏水平极大提高,需要不断拓展游戏空间。(2)幼儿的自主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发展,需要宽松、安全的探索环境。(3)幼儿同伴交往需求与能力进一步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氛围。(4)幼儿想象的有意性水平提高,需要更大的表达与创造的空间。(5)幼儿具体形象思维表现突出,需要具体的活动情境与活动形式。

3.【参考答案】(1)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正面评价并及时给予强化,保证幼儿游戏更好地进行下去。(2)在结束的时候,给予必要的集体评价,以保证游戏能持久地保持下去。

(3)要对全班幼儿进行详细的书面评价。

4.【参考答案】(1)游戏使幼儿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情感。(2)游戏能使幼儿充分体验到快乐。(3)游戏能帮助幼儿克服恐惧情绪。(4)游戏能使幼儿进行情感宣泄。

5.【参考答案】(1)广泛收集废旧物品。(2)要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3)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游戏材料。(4)提供与阶段教育目标、内容相匹配的游戏材料。

(5)尽量提供无固定功能的游戏材料。(6)多提供中等熟悉和中等复杂程度的游戏材料。(7)将游戏材料放在可见位置0(8)变换游戏材料的陈列。(9)形成超级组合游戏材料单元。(10)鼓励幼儿自由使用游戏材料。

6.【参考答案】(1)游戏有助于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

(2)游戏培养了幼儿的合群行为。(3)游戏提高了幼儿的交往技能。(4)游戏发展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5)游戏锻炼了幼儿顽强的意志。

7.【参考答案】(1)能独立完成角色分配任务,有很强的角色更换意识。(2)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较强,能自觉表现故事内容。(3)具有一定的表演意识,但尚待提高。(4)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能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但表演水平尚待提高。

8.【参考答案】(1)游戏丰富了幼儿的知识。(2)游戏提高了幼儿的感知能力。(3)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

(4)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5)游戏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能力。

9.【参考答案】(1)幼儿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高峰期,主要与游戏材料发生联系,与伙伴之间的交往少。(2)角色意识不强,对操作游戏材料或模仿成人动作较感兴趣。

(3)游戏主题单一、情节简单。

10.【参考答案】(1)以造型为基本活动,往往以搭建某一建筑物或物品为动因。(2)活动成果是具体的造型物品。(3)它与角色游戏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11.【参考答案】(1)维持适当的空间密度。(2)开辟各种游戏区域。(3)游戏场地要有吸引力。(4)保证游戏场地的安全。

六、论述题

1.【参考答案】(1)具有适宜性。适宜性是指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创设游戏环境。教师应该更多地从儿童的视角和经验出发进行创设,想儿童所想,满足儿童的需要。

(2)具有安全性。教师在准备游戏环境时,应更多地考虑安全因素。安全性包括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两个方面。心理安全是指让幼儿获得充分游戏活动的机会,让他们感到在集体中是受尊重、受欢迎的;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由和个性,让幼儿在游戏中有自由感、被认可感,能按自己的经验和愿望开展游戏。

(3)具有可参与性。游戏的材料和场地布置要让儿童敢于动手去碰、去摸、去操作。

(4)具有整体性。教师应综合考虑游戏环境的各个要素,善于开发和利用空间为儿童游戏创造条件。

(5)重视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在游戏中平等地对待儿童,尊重儿童的游戏意愿及游戏想法,不将个人喜好及想法强加给儿童。要鼓励和帮助儿童建立互助、友爱的伙伴关系。

2.【参考答案】(1)对游戏内容有强烈的兴趣。这是学前儿童游戏的最主要的原因。(2)注意力高度集中。学前儿童游戏中的高度注意力使得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时会有出人意料的创造表现。(3)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游戏的过程中儿童可以尽情尽兴地体验着愉悦及欢乐的情感体验。

(4)自由性。儿童在游戏中是自由的、主动的、无拘无束的,规则来自游戏的内部,没有目标的压力。(5)有假想与真实的转换。儿童经常需要发挥想象力来充实游戏,适时地进行着假想与真实的转换,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6)人与人(物)的交流。象征性游戏中的角色分配需要协商和交流,也会有与材料、玩具的交流等。(7)各方面能力的延伸。游戏发展了儿童的自我控制、语言使用、记忆、与他人合作等各种能力。

3.【参考答案】(1)角色游戏:

①特点:A.幼儿认识范围不断扩大,游戏的内容与情节较小班不断丰富。B.处于联合游戏阶段,游戏主题丰富,但不稳定,幼儿会经常“换场”,出现了用替代物进行游戏的行为。C.希望与别人交往,但欠缺交往技能,常与伙伴发生冲突。D.角色意识较强,能够按照自己选定的角色开展游戏。

②指导要点:重点是引导幼儿解决游戏冲突。具体有:A.教师应结合幼儿的社会经验,为幼儿提供丰富且富有变化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不断丰富游戏主题。B.仔细观察并认真分析幼儿发生冲突的起因,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游戏,指导游戏。C.通过幼儿讨论等形式展开游戏评价,增长游戏经验,丰富游戏内容。D.指导幼儿在游戏中逐渐掌握社会规则和交往技能,逐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2)结构游戏:

①特点:A.目的比较明确,能初步了解结构游戏的计划。B.对操作过程有浓厚的兴趣,关心结构成果。C.能围绕结构物开展游戏,会按主题进行构建,初步利用材料美化结构物。D.能独立地整理玩具。

②指导要点:A.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加幼儿对事物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B.引导幼儿学习设计结构方案,有目的地选材,学会看平面图进行构造。C.可釆用示范、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也可用建议和启发的方法,指导幼儿掌握结构技能并会应用技能塑造物体。D.鼓励幼儿独立地进行创造性的建构活动。E.组织结构活动小组(3〜4人)进行集体建构活动,引导幼儿共同讨论、制定方案,进行分工,友好合作开展活动。F.组织幼儿评议结构成果,鼓励他们独立、主动地发表意见,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参考答案】(1)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控制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游戏使幼儿能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发泄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的环境。埃里克森从新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游戏,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这一理论已被应用于投射技术和心理治疗。

(2)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游戏不是一种独立的机能或活动,而只是认知或思维发展的表现形式。皮亚杰借用生物学中的“同化”和“顺应”概念来解释人的认知发展。所谓同化,就是儿童对新感觉到的环境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更适合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所谓顺应,则是儿童对已有认知结构进行修改或重新建构,以使新信息得到更全面的理解。由于儿童早期认知发展不成熟,同化与顺应之间常常处于这种不平衡状态。当顺应大于同化时,儿童根据环境的特点和变化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此时的活动形式具有模仿的特征;而当同化大于顺应时,儿童则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操作外部事物,此时的活动形式具有游戏的特征。因此,在皮亚杰看来,游戏的实质是儿童认知发展中“同化”超过“顺应”时的活动表现。

(3)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各种文化和亚文化对不同类型行为的重视和奖励,其差别将反映在不同文化社会的游戏中。

5.【参考答案】(1)重视幼儿的自发性游戏。自发性游戏是指幼儿自己想出来的,自己发起的游戏。这种游戏完全符合游戏的特点,最贴近游戏的本质,也是幼儿最愿意玩的游戏。

(2)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幼儿园的各类教育活动。为了达到幼儿园的保教目标,教师除了让幼儿进行各种游戏外,还要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教育活动。为了既保证教育的计划性,又保证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来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3)满足幼儿对多种游戏的需要。幼儿对游戏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游戏之间并无好坏、高低之分,任何一种游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作用。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满足幼儿的需要。

七、案例分析题

1.【参考答案】(1)创造性游戏主要是指以幼儿自由创造为主的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根据案例中的小红扮演摄影师、其他幼儿扮演顾客,可知案例中的游戏属于角色游戏。

(2)①问题:案例中照相馆的道具显然是贫乏的,从游戏过程中可以发现现有的游戏材料已不能满足幼儿游戏情节发展的需要了。材料投放是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的,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

②指导意见: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教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变化,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案例中当观察到照相馆生意冷清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给予幼儿相应的言语指导和提供相应的材料,从而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2.【参考答案】(1)该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

(2)原因:①刚开始的游戏角色是由教师选定的,并不是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或由幼儿自主安排的。然后,幼儿表演时,老师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对话,做动作。第二轮表演时,老师还是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孩子们的动作。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师又不停地提醒……这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干涉过多,没有发挥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②教师未遵循接纳性原则,即幼儿在与同伴、材料互动中会产生新的兴趣和需要,而这些未必是教师所预设的,这时教师应当及时更正自己的计划,敏锐地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幼儿实现他们的想法,使幼儿的角色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己“想要玩的”和“喜欢玩的”游戏,而不是“教师要他们玩的游戏”。而案例中,教师明显没有悦纳幼儿对游戏的新想法,而是不断通过言语指导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

③游戏是能给儿童带来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案例中的幼儿并没有在游戏中获得愉悦感、胜任感和满足感,他们始终在老师的提醒下去规范语言和纠正动作。

3.【参考答案】(1)案例中教师的行为是不恰当的。因为案例中孩子们正饶有兴致地布置堵车场景,说明孩子们已能将生活经验迁移于游戏中,有一定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教师没有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主观地介入孩子的游戏活动中,打断了幼儿正在进行的想象,虽然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一举动没有关注孩子的兴趣,忽略了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性。

(2)教师有效指导幼儿游戏的策略包括:

①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主要包括:A.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和兴趣。幼儿在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活动时,对活动有很高的自主性。在游戏开始、进行、结束中都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应予以尊重,而不能因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经验或实际生活就不予以理睬、批评,甚至强行制止。B.尊重幼儿游戏的氛围和游戏中的想象、探索、表现、创造。幼儿游戏时的氛围是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游戏的结果,是游戏“假想”的特点在游戏中的体现。教师不能因为是游戏就随意去破坏这种氛围,否则会使游戏索然无味。幼儿在游戏中想象、探索、表现、创造的时候,也是幼儿自主性得到极大提高和体现的时候,是游戏功能正在实现的时候,所以教师应予以尊重、鼓励。

②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的游戏是对幼儿生活的反映,其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与源泉。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如上课、参观、观察、劳动、娱乐、看书、讲故事等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充实幼儿的日常生活,使幼儿在每天的生活中有新的收获。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家长,利用家庭中个别教育的优势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③观察并合理参与幼儿游戏。教师介入幼儿游戏之前应先了解幼儿的游戏,如需介入应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方法介入,这样才会促进幼儿游戏的进行和发展。

4.【参考答案】(1)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案例中在游戏活动时间,幼儿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发自愿地选择了娃娃家、理发店和建构区并自主地进行游戏,而不是在外在的强制要求下进行游戏,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显露自己的潜力。

(2)游戏是充满想象和创造的活动。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不同的玩法,还可以依靠想象不断变换物体的功能,不断变换人物的角色,不断变换游戏的情节,如案例中担任理发师的小朋友穿上理发师的服装,帮“顾客”围上毛巾等必备物品,用玩具剪刀对“顾客”的头发进行操作,这充分体现了幼儿游戏充满了想象和创造。

(3)游戏具有假想成分,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社会生活,是虚构和现实相统一的活动。游戏的假想性是指儿童的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的结合,是儿童在假想的情境中对生活经验的创造性反映。例如,案例中幼儿游戏的主题内容(理发店)、角色情节(理发师、“顾客")以及行为方式(“理发师”给“顾客”剪头发)等都具有社会性,是对现实世界“理发店”的反映,是儿童渴望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反映。

(4)游戏是能给儿童带来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在游戏中,儿童能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实现自己的愿望,因而能够使儿童获得愉悦感、胜任感和满足感。例如,案例中幼儿在没有强制目标的游戏环境中,自主选择游戏区域及游戏活动内容,在“剪头发"的过程中传来阵阵笑声和交谈声,这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轻松、愉快、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的表现。

5.【参考答案】(1)李老师釆用了参与式介入,即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

(2)①李老师的介入时间是恰当的。案例中李老师在观察一段时间幼儿的游戏之后,寻找到了可以对幼儿加以暗示、点拨的情节,即以“交警的身份”介入了幼儿游戏,并进行了及时的随机教育使幼儿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②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时机:A.当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介入。当幼儿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游戏、如何去游戏时,教师的介入是引导幼儿开始游戏的关键。B.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介入。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教师可用游戏口吻自然制止幼儿的干扰行为,并提出活动建议。C.当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介入。这时教师的介入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游戏内容,提高游戏技能,进一步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D.在游戏内容发展或技巧方面发生困难时介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作为游戏同伴介入游戏给予儿童示范,或者让幼儿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以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拓展游戏。

6.【参考答案】(1)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各种活动在儿童各年龄阶段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游戏活动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如下:①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②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③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④促进幼儿情感发展。⑤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⑥促进幼儿美感的发展。

(2)综上所述,这些父母的做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培养孩子画画、学英语以及弹钢琴等方面的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忽视和省去游戏这一重要活动是不正确的。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游戏活动往往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学习活动相关,一方面帮助儿童顺利愉快地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另一方面也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应当重视儿童游戏,并且家长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到活动的过程中来,伴随孩子共同成长。

7.【参考答案】(1)原因:①幼儿缺乏对雪花片的长时间的兴趣。②可能摆放的位置不在幼儿眼前。③幼儿无法形成组合游戏材料。④在一定程度上,幼儿教师会限制幼儿游戏的玩法,使得幼儿不能自由玩耍游戏材料。

(2)发挥建构价值的方法:①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儿童是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为幼儿提供足够的雪花片,让幼儿充分发挥雪花片的作用,提高其利用率。②提供与阶段教育目标、内容相匹配的游戏材料。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提供适宜的雪花片,以最大限度和最大效益地促进幼儿的发展。③将游戏材料放在可见位置。将雪花片放置在幼儿看得见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幼儿更多地去使用游戏材料。④变换游戏材料的陈列。变换雪花片的陈列,吸引幼儿注意,这样可以吸引幼儿玩雪花片游戏。⑤形成超级组合游戏材料单元。利用雪花片形成复杂组合游戏材料吸引幼儿参与游戏,有利于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⑥鼓励幼儿自由使用游戏材料。游戏材料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隐蔽的作用,并不自然显示,只有当幼儿使用材料时,才能发挥其价值。教师应积极鼓励幼儿使用雪花片,在发挥雪花片的游戏价值的同时,促进幼儿的发展。

8.【参考答案】(1)教师教育行为的分析:①幼儿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以观察为依据,通过观察,教师能了解儿童对当前活动的兴趣、已有的经验或问题,方能准确地做出是否介入以及如何指导的判断。儿童游戏的激发与引导应包括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提出启发性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案例中的郭老师在观察之后没有对幼儿进行及时指导,也没有提出合理化建议,而是一走了之,没有起到指导者的良好作用。②儿童游戏的支持与推进应包括满足儿童的物质需要、关心儿童的游戏意愿、关注游戏的发展进程。案例中,当

幼儿发现活动材料缺少时,郭老师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材料补充和活动引导,没有关心儿童游戏的意愿,直接导致活动无法开展。

(2)建议:①做好场地、设备、玩具等的准备,提供丰富的、层次性的材料。②关注游戏的发展进程,加强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

9.【参考答案】(1)案例中的游戏类型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的特点主要有:①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该游戏与幼儿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材料与规则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密切关系。幼儿自身社会经验的丰富程度直接决定着游戏内容的丰富程度和游戏情节变换的可能性。②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角色游戏是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得以进行和发展的重要支撑。角色游戏过程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幼儿可以在角色游戏中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最为浓厚,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可以十分多样与新颖。③高度的独立自主性。主题、情节、角色、玩法等都由幼儿依照自己的意愿、兴趣、经验能力进行。

(2)案例中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善于分配角色的问题。硕硕认为自己是男生不能当妈妈,但是洋洋要当爸爸,就需要再创建一个适合男生的角色,老师引导他们想岀了“叔叔”这个角色,使游戏能顺利进行。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往往非常关注自己扮演什么角色,但由于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会表现出不善于分配角色的问题。为保证游戏顺利进行,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时,要适当引导幼儿学会如何较好地分配角色,让幼儿明白角色的意义及轮换角色的必要性。这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游戏能力,也有助于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10.【参考答案】(1)表演游戏的功能:①表演游戏可以加深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②表演游戏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有突出作用。③表演游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④表演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⑤表演游戏有效地使幼儿受到艺术熏陶。案例中,教师通过让幼儿扮演角色,体会到《孙悟空打妖怪》作品的内容实质,让幼儿设计头饰,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合作的能力,并让幼儿受到艺术熏陶。

(2)成功之处:教师首先为幼儿提供了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材料,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和热情。在发现幼儿争抢孙悟空面具时,及时介入加以引导,建议他们协商分工扮演其他角色,从中让幼儿感受到合作表演的乐趣。

11.【参考答案】(1)案例中教师的指导行为属于外部介入。外部介入属于显性介入,也称为直接指导。教师不参加到游戏中去,而从游戏外部以教师真实的身份做出评价和建议。外部介入这种指导策略如果运用得法,则会引发幼儿的思考,诱导出幼儿的已有的经验,推进幼儿游戏的开展,但在幼儿本身缺失这一方面经验时则难以奏效,运用不得法,则可能破坏幼儿游戏主体性的体验。

(2)案例中教师的指导行为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效应,实际上干扰了幼儿游戏。因为这种指导没有建立在充分观察和了解幼儿游戏的基础上,只是偏听了明明的话。事实表明,这些幼儿没有按照教师的意图而进行的“自主活动”,正是在探索和进行一种新的玩法。

(3)教师对于幼儿游戏的现场指导,必须要有针对性,只有在观察和了解幼儿游戏的基础上,才能确保游戏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充分鼓励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由和自主,在以不破坏幼儿良好的活动兴趣和氛围的前提下,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开展。

12.【参考答案】老师对洋洋游戏的干预是不合适的。

(1)对洋洋游戏方式的分析和判断:在这个案例中,洋洋用小椅子代替自行车,来实现他“摸特等奖”的情节构思。这表明:①他能独立完成角色分配任务,有很强的角色更换意识。②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较强,能自觉表现故事内容。③具有一定的表演意识。④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能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但表现水平有待提高。这一阶段,幼儿能够成功地以物代物,表明幼儿象征思维的发展。替代物与被替代物越不像,越具有符号抽象的意义。

(2)对老师干预方式的分析和判断:教师以角色身份对洋洋所选择的替代物提岀了质疑,认为小椅子不像自行车,试图引导幼儿按真实的样子加以改装,结果阻碍了幼儿的游戏想象,中断了幼儿原来的游戏情节,因此这种干预是不恰当的。

(3)老师正确的做法:①为幼儿提供较多种类的游戏材料,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多样化探索。②在游戏初期应尽可能少地干预。③随着游戏的展开,及时给幼儿提供反馈,提高其表现故事、塑造角色的能力。④通过反思性谈话和小组讨论来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

13.【参考答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观察者、记录者,而且还应该是幼儿游戏的尊重者、支持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干预者。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引导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在游戏场地放置一些新材料、新设备等来引起幼儿开展某种游戏的兴趣。案例中教师在“动动巧手”的活动里提供许多大小、形状都不同的螺丝,孩子们爱不释手,兴趣很浓厚。

(2)教师要适时提出开放性问题。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案例中当吴艳楠向老师展示自己做的“蛋糕”时,老师表扬她并引导她再搭一个跟它不一样的东西。

(3)教师要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当幼儿的游戏未能向前发展时,教师应给予提示、建议,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开展游戏。案例中老师表扬顾洋螺丝拧得好,并让他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一些小朋友也跟着拧螺丝,这就间接地给这些小朋友提供了游戏的方式,引导了更多的小朋友参与到游戏中去。

(4)教师要巧妙地扮演游戏中的角色。教师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加入到幼儿的游戏中。案例中的教师是一个鼓励者,巧妙地引导更多的小朋友自觉进入游戏。

(5)教师要以间接方式为主指导幼儿的游戏。案例中老师没有直接教孩子们怎么玩螺丝,而是用语言鼓励或其他幼儿示范的方式引导幼儿发现螺丝游戏的乐趣。

14.【参考答案】(1)介入方式:①案例中教师的指导行为是一种平行游戏指导方式。平行游戏策略,是指教师接近幼儿,并与他们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一同玩一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幼儿相互交往,不参与幼儿游戏。这种指导策略往往用于结构游戏与表演游戏之中,效果较显著。案例中老师没有参与小男孩的积木游戏,而是坐在小男孩身边也搭起积木,没有直接指导小男孩。

②案例中教师的指导方式,作为介入幼儿游戏的策略,属于隐性指导,也是一种间接指导。这种指导,不直接参与和干预幼儿游戏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体验。

(2)介入性质:①案例中教师的指导也是一种正向的指导,即给予幼儿游戏进行支持和解决问题的暗示。而不是直接制止幼儿原来的不恰当的游戏行为,教师通过这种平行游戏的指导,给幼儿做出了适宜的、有效的游戏行为的示范,试图启发幼儿,给予幼儿一种积极的暗示,可以引发幼儿的效仿和学习。案例中教师没有直接指出小男孩为什么搭不起“大高楼”,而是边搭边自言自语怎么才能搭好大高楼,给予幼儿积极的暗示,这样更容易引发幼儿的模仿行为。

②教师指导行为的发起,是基于幼儿遇到问题即不能“搭高”和“搭稳”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把握住了介入的一个适宜时机。

15.【参考答案】(1)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观察、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并进行针对性指导。教师应该为孩子游戏创设空间、时间,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及让幼儿自主活动。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指导是很必要的,而教师的指导又是建立在对幼儿游戏中一些偶发性行为的观察上。由幼儿想到拿一个洗发水瓶子充当手机开始,逐步添加新玩具,让游戏更具多变性,丰富了幼儿的游戏环境。

(2)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观察为依据进行指导。抓住幼儿游戏中岀现的创意点子,游戏直接反映了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思考和需求。案例中教师抓住幼儿游戏中的创意点子,加以具体化,满足幼儿需要的同时,促进游戏深入化进行。

②以材料为媒介。案例中教师适时添加促进幼儿游戏的新玩具。游戏玩到现在,幼儿已经产生倦怠,适时地添加可拆开、组合、一物多用的未成型玩具,激发了幼儿游戏的热情。

③引导幼儿讨论、总结新玩法。新出来的游戏,总会出现很多规则漏洞,教师要细心找出这些漏洞,组织幼儿讨论、总结,完善游戏进程。

16.【参考答案】(1)游戏前的指导:①丰富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拓宽角色游戏的内容来源。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是开展角色游戏的前提条件。案例中的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生活中的饭店去观察、访问,以丰富豆豆、丁丁的生活经验。②提供固定的场所和设备,准备丰富、可塑的玩具和游戏材料。案例中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材料,让豆豆做更多的菜品,丰富游戏的情节和主题。③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学前儿童角色游戏所需时间一般都较长,每次不能少于30分钟。案例中的教师应给豆豆、丁丁足够的时间,满足他们的游戏需要。

(2)游戏过程中的指导:①协助学前儿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和确定游戏的主题。案例中的豆豆自己选择了游戏主题,教师要协助豆豆丰富游戏的主题。②指导学前儿童选择和分配角色。角色选择与分配时要注意公平性和针对性。案例中教师应分配更多的角色参与到游戏中,而不仅仅是豆豆和丁丁。③指导学前儿童丰富游戏内容和情节。案例中教师可以参与到角色游戏中,促进“小小餐厅”更好地开展。④引导学前儿童加强角色之间的内在联系,按角色的职责行动。案例中教师应多让服务员和客人沟通交流,以促进同伴之间的交往。

(3)游戏后的指导:游戏后的指导任务主要集中在愉快地结束游戏、整理玩具场地和评价总结三个方面。在愉快自然、情绪尚未低落的状态下结束游戏能保持学前儿童下次继续游戏的积极性。游戏后的整理场地、收拾玩具的工作是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机,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评价总结游戏时,教师要组织学前儿童讲评游戏,不要以教师评价为主。案例中教师应帮助幼儿结束角色游戏,用“餐厅要下班了”“用餐的时间结束了”等游戏言语,让幼儿主动参与整理玩具场地。


加油

同学们


温馨提示:本文部分或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

地址: 昆明市五华区东风西路123号三合商利写字楼16楼   电话: 0871-65129129 13759501700

Copyright © 2023-2024 昆明市五华区博信教育培训学校 滇ICP备2022007886号-1

客服电话

0871-65129129

13759501700

联系微信

微信添加好友咨询

联系QQ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