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通高校“专升本”《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第一部分第九章复习资料册参考答案-复习资料-博信教育培训学校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普通专升本 辅导资料 复习资料

云南省普通高校“专升本”《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第一部分第九章复习资料册参考答案

2021-04-15 09:09 互联网 305

考试倒计时

03天

◆愿你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云南省普通高校“专升本”《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复习资料册参考答案

本资料配套云南博信专升本《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复习资料使用


第一部分

第九章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D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D项不属于幼小衔接的内容。

2.【精析】D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性问题是主体即幼儿的适应性问题。

3.【精析】B培养独立性是为了防止很多幼儿因为不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不能自己按情况穿脱衣服、不能记住喝水或害怕独自上厕所等,而影响身体和学习,在小学生活中感到困难。题干中小明“老是忘记上厕

所”说明其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其独立性。

4.【精析】A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有:①长期性而非突击性。②整体性而非单项性。③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④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的原则。故A项错误。

5.【精析】D促进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向新的阶段发展,培养幼儿自身的适应能力,是解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焦点。解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问题应从提高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入手,应把提高孩子的内在适应能力作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的核心。

6.【精析】D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活动为主,故A项说法错误。B项的说法是对幼小衔接的内容的认识有误。C项的说法把幼小衔接完全归为幼儿园的责任,违背了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的原则。D项说法遵循了幼小衔接是长期性而非突击性的原则,对幼儿园来讲,在时间上应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故D项正确。

7.【精析】A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为长期性而非突击性。即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8.【精析】C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教育特点表现在:①主导活动不同。②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③师生关系不同。④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不同。⑤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其中,主导活动的差异是:学前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游戏,幼儿在玩中“学”,教师指导方法比较直观、灵活、多样,没有家庭作业及考试制度;小学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上课为主要的教学形式。

9.【精析】C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应当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开展任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幼小衔接应贯穿整个幼儿园教育,而不仅仅限于大班。

10.【精析】A“小学调查”的主题墙可以培养幼儿向往入小学学习的感情,激发幼儿良好的入学动机。

11.【精析】D老师布置作业是需要儿童课后完成的任务。文文常常忘记抄写作业题,说明文文缺少任务意识。

12.【精析】C家长要加强对孩子读、写、算方面的准备,而不是教一些小学的读、写、算知识。

13.[:精析】C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14.【精析】B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的教材,让幼儿学好拼音,学会识字、写字和做算术题,违背了发展适宜性原则,实际上是让幼儿提前入小学,这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入学适应能力,反而会造成种种弊端,妨碍孩子应有的发展。

15.【精析】A解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问题应从提高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入手,应把提高孩子的内在适应能力作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的核心。

16.【精析】C幼儿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①身体方面的睡眠不足、身体疲劳、体重下降等现象。②心理方面的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等现象。③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经常感冒属于疾病范畴,不属于适应性问题。

17.【精析】B题干所述现象只注意到了幼儿“智”这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这就违背了“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指导思想。

18.【精析】C培养幼儿主动与同伴、老师交往,友好相处属于发展幼儿人际交往能力。

19.【精析】C在幼儿园阶段,教师让幼儿学习小学的知识,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象。

20.【精析】B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但由于幼儿园时期幼儿所需完成的任务性东西不多,他们一时难以确立这样的任务意识,题干中反映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为避免这种问题,幼儿园应当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和任务意识,特别是在大班阶段,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的兴趣。

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B、C、D三项的做法过于小学化,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4.【精析】D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活动从以游戏活动为主转变为集体上课的形式,要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要识记大量陌生的数学、文字符号。这体现的是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变化。

25.【精析】D非智力品质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个性品质,主要是认识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自信心等。

26.【精析】D在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尚不平衡的情况下,能否一刀切地取消学前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7.【精析】A入学前教幼儿拼音、识字、做算术题是小学化的表现,是不正确的。

28.【精析】C许多幼小衔接的研究结果证明,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是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

29.【精析】A活动“我会整理”有助于幼儿形成规则和秩序意识,为小学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我的牙掉了”“我的身体朋友”是帮助幼儿认识身体器官的活动,“我想这样飞”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活动,不属于幼小衔接的活动内容。

30.【精析】A题干中的习惯都属于良好的学习习惯。

31.【精析】A培养主动性就是要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验。

32.【精析】A幼小衔接工作要坚持的是长期性而非突击性的原则,故A项表述错误。

二、判断题

1.【精析】×教师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儿童进行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2.【精析】×幼小衔接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3.【精析】×由于小学的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因此,学习中只能较多地使用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方法,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这不但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未进学校就已经害怕学习,讨厌学习。这不仅影响幼儿上小学,甚至可能给今后的发展埋下危机。

4.【精析】×幼儿园与小学阶段教育的区别不仅仅是小学开始分科教学,还包括办学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同。

5.【精析】√幼小衔接,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教育方法等方面的互相沟通与连接。幼小衔接需要做到贯穿整个学期教育过程。因此,幼小衔接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

6.【精析】×对幼儿园来讲,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

7.【精析】√题干所述即为幼儿园与小学阶段主导活动方面的不同。

8.【精析】×幼儿园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把幼儿园看作小学预备阶段,容易导致“小学化"现象。

9.【精析】×幼儿园与小学阶段教育的根本区别是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注重教育的启蒙性;而小学教育更加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得。

10.【精析】√幼小衔接过程中,要从根本上发展幼儿的智力,特别是智力的核心一一思维能力。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1)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3)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4)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

2.【参考答案】(1)是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2)是儿童入学适应不良现状的实践要求。(3)是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4)符合世界幼儿园教育的发展潮流。

3.【参考答案】(1)小学和幼儿园之间对衔接工作不重视,缺少沟通。(2)把幼小衔接看作是单纯的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3)小学教师偏重教学技能、教学内容的研究。

(4)家庭和学校的相互理解配合不够。

4.【参考答案】(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3)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4)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的原则。

5.【参考答案】(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包括: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包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非智力品质和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四、论述题

1.【参考答案】(1)幼儿园小学化的原因:

①观念的原因。教师和家长不同程度地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有一种“重成就、重学业、重知识”的倾向。幼儿从小背书包、学写字是常见的,公众期待和认同的以知识学习甚至是读写算为主的幼儿园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幼儿园教育。

②资源的原因。幼儿教育的空间资源、人力资源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幼儿人数过多,幼儿园空间过小,教师无法真正地对幼儿实施科学的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变成了奢求。班级人数超过国家标准一倍的幼儿园在县及县以下的乡镇大量存在,甚至还有不少班级人数达80〜90人。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幼儿的安全,端坐静听成了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③制度的原因。长期以来国家及政府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是造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解决方案:

①确立学前教育的独立地位与性质,牢固树立学前教育不是小学预备教育的理念。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学评价、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等都有其独立的要求和标准。学前教育不是小学的附属教育、预备教育。那种“为了让孩子能够获得上小学的基本能力而进行幼儿园教育”的理论和说法都是错误的。

②加大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治理力度。教育部门对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部门的态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对幼儿园评价的取向。要从根本上解决“小学化”问题,各级教育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幼儿园指导、监督、管理的力度。

③加强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业务素质培训。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端正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对于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尤为重要。因此,国家和地方应加大对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转变其思想,提高其素质,使全体园长和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彻底扭转过来,使其素质更加适应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需要。

2.【参考答案】(1)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现象:

①教学组织形式小学化:不按规定年龄编大、中、小班,不根据幼儿年龄阶段组织相应活动,让幼儿提前进入学前班学习。

②教学内容小学化:分学科学习小学内容,开设写字、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教授奥数、珠脑心算、诵经等幼儿难以理解的,甚至提出“认读1000个汉字,背诵60首古诗,熟练进行100以内加减运算”等教学目标。

③教学方法小学化:釆用“粉笔+黑板”的小学教学模式,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

④评价指标小学化:给幼儿布置写、读、算、背等家庭作业,进行文化知识考试,一些幼儿园对入学儿童进行面试,按文化成绩高低录取入学。

(2)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危害:

①违背幼儿天赋天性。把幼儿当作小学孩子教,过早开发幼儿智力,会损害幼儿的学习兴趣。

②影响幼儿身体健康。把幼儿封闭在教室里,束缚在座位上,限制了幼儿活动自由,使幼儿缺乏肌肉和骨骼运动,心肺功能缺少应有的锻炼,身体发育受到伤害。

③影响幼儿心理健康。过早地介入理性教育,会好心办坏事,给幼儿精神压力,让孩子形成苦闷的心理背景,失去本应该有的童真童趣和快乐,不利于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人格的形成。

④抹杀幼儿创造的可能性。相对于幼儿来说艰深的内容和死板苛刻的教育方式,使幼儿生命发展过早定型、个体生命发展的自由被极大缩减。

⑤剥夺幼儿幸福生活。不但剥夺了当下的幸福感受,而且还会影响今后对幸福的感受。

⑥影响教师发展。学前教育“小学化”使幼儿教师习惯于简单管理和灌输,缺乏对幼儿教育规律的探究和保教业务的钻研,影响其专业化成长。

⑦偏离办园宗旨。幼儿园以各种名目举办特长班、兴趣班,乱买滥购教材和教辅资料,向幼儿家长违规收费。

3.【参考答案】(1)主导活动:学前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游戏;小学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学前阶段的生活节奏是宽松的;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

(3)师生关系:学前阶段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关系密切、具体。小学阶段师生接触主要是在课堂上,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窄。

(4)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学前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生动活泼,有许多活动区域;小学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社会及成人对幼儿的要求相对宽松,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已成为全社会基本的共识;社会及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家长对小学生具有很高的期望。

4.【参考答案】(1)幼儿园的任务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一大误区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有些教师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教育幼儿,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儿童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2)①幼小衔接工作应该遵循长期性的原则。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要以儿童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对儿童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幼儿园应把幼小衔接工作放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②幼小衔接工作应该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入学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

5.【参考答案】(1)有计划地加强与附近小学的联系制度。

①定期沟通,了解彼此教育改革工作进程。

②联系本社区的小学共同研究大班与一年级之间各项要求的差距,制订出大班搞好衔接工作的具体方案,向小学教师主动介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年龄特征和教学特点、讲入学儿童的发展情况等。

③调查以往毕业的儿童在小学的表现,找出衔接不当的问题,研究改进措施。

④邀请小学一年级优秀教师与优秀的本园往届毕业生来园座谈。

(2)积极开展对大班家长的宣传教育。

幼儿园园长与大班教师共同负责动员家长做好心理准备、能力准备、学习准备(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物质准备。

(3)对大班幼儿开展专门的入学准备工作。

①釆取多种形式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激发良好的入学动机与愿望(培养入学意识)。

②合理改变作息制度和环境布置,缩小与小学之间的差异。

③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④加强幼儿独立生活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五、案例分析题

1.【参考答案】(1)幼儿园超前教育违反了发展适宜性原

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教育的活动性和直观性原则等。

幼儿园教授识字、算数、珠心算等内容,这些内容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对幼儿来说难度过大,不仅不能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给幼儿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严重的会导致幼儿厌学,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

(2)幼儿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①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影响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名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为此,幼儿园应当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合作,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渴望上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

②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主要有:A.培养幼儿的主动性。B.培养独立性。C.发展人际交往能力。D.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③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主要有:A.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B.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C.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2.【参考答案】案例中两位老师的做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1)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长期性而非突击性。新学期开学时,两位教师就开始准备幼小衔接工作,是值得肯定的。

(2)幼小衔接工作具有整体性而非单项性。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幼儿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进行,不应仅仅偏重某一方面。在幼小衔接中,偏重“智”的倾向比较严重。案例中两位教师让幼儿认汉字、学拼音、做算术题,而对于德、体、美等其他方面的重视不够。要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促进幼儿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入学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

(3)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另一误区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案例中的两位教师认为,要与小学搞好衔接工作就要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让幼儿园像小学。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幼儿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3.【参考答案】(1)原因:案例中洋洋的妈妈具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意识,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她认为,要与小学搞好衔接工作就要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只注重对洋洋读、写、算的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这一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忽视了对洋洋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是致使洋洋完成任务的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2)建议:为让大班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家长和幼儿园可以对大班幼儿进行专门的入学准备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培养幼儿向往入小学学习的情感,激发其良好的入学动机和学习态度。

②注意发展幼儿心理活动的有意性、稳定性,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③不断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特别重视培养幼儿读、写、算的能力。

④锻炼幼儿意志,培养其自制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加油

同学


温馨提示:本文部分或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

地址: 昆明市五华区东风西路123号三合商利写字楼16楼   电话: 0871-65129129 13759501700

Copyright © 2023-2024 昆明市五华区博信教育培训学校 滇ICP备2022007886号-1

客服电话

0871-65129129

13759501700

联系微信

微信添加好友咨询

联系QQ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