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通高校“专升本”《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第二部分第三、四章复习资料册参考答案-复习资料-博信教育培训学校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普通专升本 辅导资料 复习资料

云南省普通高校“专升本”《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第二部分第三、四章复习资料册参考答案

2021-04-02 23:56 博信教育 333

考试倒计时15天

◆愿你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C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人的每个阶段有新的主要冲突。例如,婴儿前期(0-1.5岁)处于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阶段,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婴儿后期(L5〜3岁)处于自主感对羞怯和疑虑阶段,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2.【精析】A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这是0〜2岁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0〜2岁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3.【精析】B皮亚杰研究发现,12〜18个月的婴儿能够比较精确地进行模仿,到18个月左右就出现了延迟模仿,即榜样已经离开了现场,婴儿也能够表现出榜样的行为。题干所述的行为即为儿童在离开了课堂之后对教师行为的延迟模仿。

4.【精析】B客体永恒性(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题干所述即为客体永恒性(客体永久性)。

5.【精析】D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另一种是互反可逆性,即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如A=B,则反运算为B=A。因此,题干中幼儿的表现说明了其思维的不可逆性。

6.【精析】C埃里克森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他认为“口腔期”的关键在于与世界交往的口唇方式,在于“接受”和对抚养者的信任。

7.【精析】A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可知,0〜1.5岁的幼儿处于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阶段。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8.【精析】D皮亚杰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一一“三山实验”。他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一例外地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样的。这个实验证明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釆择能力,即不具备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9.【精析】B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因此,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

10.【精析】B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开始从表象思维向运算思维阶段进展,他们的判断仍受到直觉表象自动调节的限制。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突出特点是自我中心性。

11.【精析】B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对儿童心理学的一个突出贡献。

12.【精析】D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13.【精析】A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因此,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

14.【精析】D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首先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

15.【精析】B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有以下思维特征:早期符号功能、自我中心化、不可逆性、不能推断事实、泛灵论、不合逻辑的推理、不能理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题干中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体现了泛灵论的思维特点,再根据题干中的“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不可逆”等可知属于前运算阶段。

16.【精析】A最近发展区存在于心理发展的任何时候。

17.【精析】C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运用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该阶段思维的特征有:①去自我中心化。②思维可逆性。③出现“守恒'‘的概念。④分类。⑤序列化。

18.【精析】C"不可逆性”是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一个特征,即儿童还未形成守恒,他们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表面的、显著的特征,思维表现的事物关系单一,不能进行可逆运算。题干表述说明该幼儿不能进行反向思维,因此体现了思维的不可逆性。

19.【精析】B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0.【精析】D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呈现愉悦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正强化。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题干所述即属于正强化。

21.【精析】C皮亚杰提出,儿童思维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按顺序依次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22.【精析】A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另一种是互反可逆性,即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题干所述说明幼儿已经能够进行可逆性运算,故其获得了可逆性思维。

23.【精析】B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年龄阶段是2〜7岁。

24.【精析】A感知运动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只能依靠感知和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

25.【精析】C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为此,他提出了“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

26.【精析】D弗洛伊德人格三维理论中提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27.【精析】D班杜拉把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最主要形式。所谓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

28.【精析】B处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必须借助图像和表象知觉事物之间的关系,没有了具体的餐具,就无法游戏,符合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

29.【精析】D儿童能够认识到苹果没有因为切开而改变质量,这说明儿童思维具备了守恒性。

30.【精析】A教师对学生大喊大叫是关注了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是愉快刺激,所以学生为了继续得到老师的关注,才会频频表现出违反纪律的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角度讲,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提高行为的概率,属于正强化。

31.【精析】B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通过实验证明,儿童的侵犯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后果而受到替代强化,即通过替代强化而获得的。

32.【精析】B根据埃里克森的幼儿社会性发展理论,在自主感对羞怯和疑虑阶段,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和倾向。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性格。

33.【精析】B题干中的现象反映出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

34.【精析】C幼儿期(3〜6岁)的发展危机是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35.【精析】D根据替代强化原理,当儿童发觉“坏人”通常不能得到好的下场时,为了避免这种不良后果,自己也会远离破坏性行为。

36.【精析】C格塞尔用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证明了成熟机制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

37.【精析】C自我强化是指个体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38.【精析】A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题干中的“喂奶”是能引起孩子不哭的刺激,“宝贝,乖”是中性刺激,通过多次联结,“宝贝,乖”也能引起孩子不哭,这就形成了经典性条件反射。

39.【精析】B处于直觉思维阶段(4〜7岁)的儿童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和直觉来思考,尚没有“守恒”的概念,也就是不知道即使形状改变,物体的量是不会改变的。

40.【精析】B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二、填空题

1强化2.替代强化

3肛门期4.潜伏期

5潜意识6.道德

7超我8.平衡

9皮亚杰10.同化

三、判断题

1.【精析】√皮亚杰用“三山实验”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精析】×守恒即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够去自我中心化并能进行可逆运算,具备守恒能力。故守恒是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

3.【精析】×题干所述是华生的名言,这句话充分说明华生是环境决定论者。

4.【精析】必图式是指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是对范畴的规律性做出编码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律性既可以是知觉性的,也可以是命题性的。

5.【精析】√皮亚杰认为12〜18个月的婴儿能够比较精确地进行模仿,到18个月左右就出现了延迟模仿。

四、名词解释

1.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如适当地表扬、奖励,获得优秀成绩等便是正强化的手段。

2.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

3.替代强化是观察者自己本身没有受到强化,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他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4.客体永恒性是指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

5.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6.守恒即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

7.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作图式。

8.平衡是指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均衡。

9.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10.自我强化是指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五、简答题

1.【参考答案】(1)婴儿前期(0-1.5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培养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怯和疑虑,培养自主性,体验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培养主动性,体验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

(6)成年早期(18〜25岁):友爱亲密对孤独,获得成功的情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爱情的实现。

(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对停滞,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8)成年晚期(50岁〜死亡):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获得完善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2.【参考答案】(1)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①感觉和动作的分化。②客体永恒性。③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④延迟模仿的产生。

(2)前运算阶段(2〜7岁):①早期符号功能。②自我中心化。③不可逆性。④不能推断事实。⑤泛灵论。⑥不合逻辑的推理。⑦不能理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⑧认知活动的具体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①去自我中心化。②思维可逆性。③出现“守恒”的概念。④分类。⑤序列化。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假设一演绎推理。③类比推理。④抽象逻辑思维。⑤思维的灵活性。⑥可逆与补偿。⑦反思能力。⑧形式运算思维的发展。

3.【参考答案】(1)子阶段1: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1个月)。

(2)子阶段2: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

(3)子阶段3: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

(4)子阶段4:二级循环反应的协调阶段(8〜12个月)。

(5)子阶段5: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

(6)子阶段6:心理表征阶段(18〜24个月)。

六、论述题

【参考答案】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阿诺德・格塞尔属于遗传决定论者。格塞尔用“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为成熟和学习,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成熟,外界环境只为正常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不能改变发展本身的自然的成熟程度。

在成熟论看来,个体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如动作的发展遵循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的发展规律。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因此,年龄便成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

因此,学习需要一定的成熟作为基础,某机能的生理结构未成熟之前,学习训练是不能进行的,只有在达到足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发育状态(成熟状态)时,训练才能奏效。

七、案例分析题

【参考答案】(1)龙龙的表现说明其处在思维发展的前运算阶段。此阶段的特点之一是思维具有不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另一种是互反可逆性,即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幼儿难以完成这种运算,他们尚缺乏对这种事物之间变化关系的可逆运算能力。案例中,龙龙知道2加3等于5,再问他3加2等于多少,他回答老师没有说,这体现了其思维的不可逆性。

(2)在教育方式上可做以下尝试:①有意识地引导儿童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儿童无拘束地讨论问题。②让儿童在生活实践中取得丰富的知识经验。③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实践,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提高判断、推理和理解的水平。④结合日常生活,可以给儿童准备各种材料,引导他们进行思维。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C4〜5岁的幼儿在辨别积木大小时,要用手逐块地摸积木的边缘,或把积木叠在一起去比较。而6〜7岁的幼儿,由于经验的作用,已经可以单凭视觉辨别出积木的大小。

2.【精析】B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时对比现象。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月明星稀等。

3.【精析】A儿童的时间知觉发展得比较晚,对时间的掌握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4〜5岁儿童开始使用标志时间的词语,如“早上"“晚上""今天6岁儿童掌握了“一昼夜”“周,,“月,,“年,,等时间概念。

4.【精析】C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作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分为继时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其中继时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所产生的前一感觉和后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喝糖水后吃橘子,觉得橘子好酸;喝了苦瓜汤后,觉得喝白开水都有点甜,这都体现了先后两种感觉之间的继时对比。

5.【精析】C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题干中小红的注意被鞭炮声吸引而离开了当前看图画书这一任务,属于无意注意引起的注意分散。

6.【精析】C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它服从于一定的活动任务,并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题干所述体现了小明的有意注意。

7.【精析】D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注意的分配能力比较差。幼儿吃饭时,如果注意听别人说话,就会停止吃饭;如果幼儿自己说话,他就会把碗筷都放下,甚至还站起来,手脚一起比划。因此,幼儿园要求幼儿专心吃饭,不许随便说话,以保证幼儿吃好、消化吸收好。

8.【精析】B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f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一五边形-梯形f菱形。

9.【精析】A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进入电影院,是由亮处转入暗处,是一种暗适应,散场后是由暗处转入明处,是明适应。

10.【精析】D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有:对目的与任务的理解(目的越具体、明确,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持)、对活动的兴趣等。A、B、C三项均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1.【精析】B动景运动是似动知觉的一种。动景运动是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刺激物的连续运动。题干所述的现象为动景运动。

12.【精析】C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是指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受性,都会因同时或继时发生作用的其他感受器的影响而有所变化。题干中“用餐时味觉可因食物的颜色、温度而受到影响”体现的是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13.【精析】B知觉的基本特征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和知觉的恒常性。

14.【精析】A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他们逐渐学会了借助于某种生活经验(生活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事件等)和环境信息反映时间。如题干中幼儿理解的“下午"就是到户外玩的时间即是与具体事物相联系来反映时间。

15.【精析】A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16.【精析】D3〜5岁是幼儿视力提高最快的阶段,6岁时幼儿视力接近成人水平。

17.【精析】D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题干中老师一边弹琴一边组织孩子们按音乐节奏做各种动作即是注意的分配。

18.【精析】B由于幼儿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因此,幼儿园教师面向幼儿做示范动作时,其动作要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即釆用“镜面示范”。

19.【精析】D小班集体教學每天不超过一次,每次15〜20分钟;中班集体教学每天不超过两次,每次20〜25分钟;大班集体教学每天不超过两次,每次25〜30分钟,大班末期可适当延长5分钟。

20.【精析】D通常3岁的幼儿能区别一些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3岁的幼儿基本上能根据范样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4岁至4岁半是幼儿辨认几何图形正确率增长最快的时期。5岁幼儿能正确辨别各种基本的几何图形。

21.【精析】D新生儿反应相似是感知泛化的表现。而当三个月后,对图形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反应,说明此时的婴儿已经能对这些部分进行区分,这是感知开始分化的表现。

22.【精析】D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大小恒常、明度恒常和颜色恒常。题干中衣服的颜色不随着光线的强度而发生改变,体现的是知觉恒常性中的颜色恒常6

23.【精析】C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感觉现象经常联系在一起,由此产生了联觉。例如,红色给人以热烈、紫色给人以高贵等。

24.【精析】B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婴幼儿在进行穿珠子训练时能够培养其注意的稳定性。

25.【精析】D幼儿观察事物整体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笼统、粗略的轮廓,对那些表面的、明显的、简单的部分感兴趣,可是隐蔽的、细致的特性还是无法观察到。如6岁幼儿在认识n和m、工和土等形近符号时岀现混淆。

26.【精析】A"视觉悬崖"是一种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有效装置。这种装置是把婴儿放在厚玻璃板的平台中央,平台一侧下面紧贴着方格图案,看似“浅滩”;另一侧在一定距离下面布置了同样方格图案,看似“深滩”。实验时,母亲轮流在两侧呼唤婴儿,大多数婴儿只爬到“浅滩”。即使母亲在“深滩”一侧呼喊,婴儿也不过去,或因想过去又不能过去而哭叫,这说明婴儿已有深度知觉。

27.【精析】A感受性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增长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作适应现象。题干所述的现象属于感觉适应中的嗅觉适应现象。

28.【精析】C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段中能清楚地知觉到事物的数量。“一目十行”就体现了注意的广度。

29.【精析】DA、B两项都是1〜3岁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C项是婴儿注意发展的特征;D项是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显著特征。

30.【精析】C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A、B、D三项均是因为刺激突然发生或者刺激的新异性而使儿童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无意注意。C项中幼儿认真听课是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属于有意注意。

31.【精析】B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既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是被动的,是对环境变化的应答性反应。

32.【精析】C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同样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都体现了注意的广度。

33.【精析】B题干中的话表明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注意的稳定性是有明显差异的。

34.【精析】D通常3岁的幼儿能区别一些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故A项正确。有的研究发现,4岁至4.5岁是幼儿辨认几何图形正确率增长最快的时期,故B项正确。又有实验证明,5岁幼儿能正确辨别各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幼儿叫出图形名称比辨认图形要晚,故C项正确。幼儿辨别几何图形的顺序是:圆形f正方形f半圆形f长方形f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f菱形,即最容易辨别的是圆形,故D项错误。

35.【精析】A幼儿饿了就比较容易注意与食物相关的信息,说明需要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

36.【精析】D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题干中幼儿在玩游戏时,常常“顾此失彼"表明其注意分配较差。

37.【精析】A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是对环境变化的应答性反应。题干中教师通过突然声音的变化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属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38.【精析】D视觉的适应可以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题干中从光线暗的电影院走到阳光下,最初只感到刺眼,什么也看不清楚,只要过几秒,由于对强光的感受性较快地提高,很快就能看清楚,这一过程就是明适应。

39.【精析】B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以感觉作为基础而产生的。知觉并不是感觉成分简单的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娟娟闻到百合花香能说出花名,属于对事物的整体反映,这是心理现象中的知觉。

40.【精析】C视敏度即视力,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

41.【精析】B幼儿初期(3〜4岁)颜色视觉发展的特点是: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但在辨认紫色等混合色和蓝与天蓝等近似色时,往往较困难,也难以说出颜色的正确名称。

42.【精析】D注意的分散是指幼儿的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的对象,而被一些与活动无关的刺激物所吸引的现象,也叫分心。题干中幼儿的注意被老师的围裙所吸引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话即是注意的分散现象。

43.【精析】B一般情况下,2〜3岁的幼儿能辨别上下,4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44.【精析】A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f梯形-菱形。

45.【精析】D幼儿对时间间隔(时隔)的估计、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3岁之前的儿童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3〜4岁的幼儿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大约到7岁,儿童才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估计时间。所以,幼儿对时间间隔(时隔)的估计、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发展较晚。

46.【精析】B一般而言,小班儿童的有意注意只能保持3〜5分钟。

47.(精析】B由于幼儿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因此,幼儿园教师面向幼儿做示范动作时,其动作要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即“镜面示范气“镜面示范"指幼儿园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舞蹈、体操等动作时,面对幼儿做示范动作,示范左右方位的动作需要和幼儿学做的动作正好相反,如同照镜子做出的动作一样。

48.【精析】B感觉的对比分为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先后对比也叫继时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所产生的前一感觉和后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题干所述为前一感觉和后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属于感觉对比中的先后对比。

49.【精析】A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幼儿被商场中的玩具所吸引即是一种注意的心理现象。

50.【精析】C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小班幼儿不能兼顾手和脚的动作,是因为该阶段幼儿注意的分配不成熟造成的。

51.【精析】D婴儿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是味觉。婴儿出生时舌头上有比成人多一倍的味蕾,大约有一万个。

52.【精析】C知觉的理解性强调人知识经验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性越好。导游负责向游客讲解各个旅游景点的背景、起源等相关知识,丰富游客的知识经验,进而促进其知觉理解性的发展。

53.【精析】C一般认为,婴儿在3个月时,其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从3〜4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和非彩色,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婴儿的兴奋。

54.【精析】A幼儿初期(3〜4岁)不仅有生物性的时间知觉,还有了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逐渐能够以外界事物作为时间的标尺。幼儿依据“天黑”做出“傍晚”的时间判断,说明此时的幼儿是依靠环境信息作为标尺来反映时间的,这是幼儿初期的时间知觉发展的特点。

55.【精析】B由题干中“集中”一词可知,儿童的注意能力开始发展。

56.【精析】B弱视是指视力低下但又检查不出眼睛有器质性病变的眼疾。弱视的治疗,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最佳治疗年龄在3〜5岁,12〜13岁以后弱视已经巩固,难以治疗。

57.【精析】D3岁儿童能认清基本颜色,但不能很好地区别各种颜色的色调,如蓝和天蓝。4岁开始,儿童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异的能力才发展起来,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儿童不仅能注意色调,而且能注意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

58.【精析】B手眼(视触)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产生这种动作所要求的知觉条件有三个:①知觉到物体的位置——主要是视觉。②知觉到手的位置一一主要是动觉。③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59.【精析】B新生儿主要依靠听觉定位。

60.【精析】D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对方位词的掌握。当幼儿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和方位词的时候,幼儿园老师往往把左右方位词与实物结合起来。

61.【精析】C时间知觉反映出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62.【精析】C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越容易被幼儿知觉到。

63.【精析】C最初的定向性注意主要是外来的强烈刺激引起新生儿暂时停止哭喊或把视线转向刺激物。这是儿童出现的最早、最初级的注意。

64.【精析】B1〜3岁儿童注意的发展特征包括:①注意的发展和“客体永久性”的认识密不可分。②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③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④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D项不属于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年龄更大一些的儿童才能逐渐掌握一些注意的方法。

65.【精析】C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学生被鞭炮声吸引属于无意注意引起的注意的分散。

66.【精析】D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通过感知樱桃的整体属性得知是樱桃,这是知觉的心理过程。

67.【精析】C深度知觉是对同一物体的凹凸程度或不同物体的近远程度的知觉,它对于了解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排列,从而引导人的运动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68.【精析】C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是:①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②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故B项错误,C项正确。选择性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故A项错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论选择性注意还是定向性注意,注意范围均扩大,故D项错误。

69.【精析】C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的注意能保持3〜5分钟,4岁幼儿的注意能保持10分钟左右。5〜6岁幼儿的注意能保持20分钟左右。

70.【精析】D幼儿经常以生活经验作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如生活作息制度、幼儿园活动等。

71.【精析】A幼儿初期(3〜4岁)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他们逐渐学习了借助于某种生活经验(生活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事件等)和环境信息反映时间。题干中幼儿根据天黑这一环境信息,认为是父母接送的时间,对时间知觉依靠的是周围环境的变化。

72.【精析】B幼儿空间概念的掌握特点是:最容易掌握“上”“下”,其次是“前”“后”,“左”“右”最难掌握。

73.【精析】B2岁前的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主要依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外部世界。故B项表述错误,A、C、D三项均表述正确。

74.【精析】D“昨天”“明天”“早晨”“晚上”都是表示时间的词,即幼儿的时间知觉得到发展。

75.【精析】B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幼儿注意可持续10分钟左右,5〜6岁的幼儿注意能保持20分钟左右。

76.【精析】A一般情况下,2〜3岁的幼儿能辨别上下,4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77.【精析】D据研究,7岁后的幼儿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

78.【精析】B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对一项活动能够善始善终说明儿童的注意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79.【精析】D题干所述为观察的概念。

80.【精析】B感受性因剌激持续作用时间的增长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作适应现象。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不一会就不觉得冷了,这说明在温度刺激持续作用下,人对温度的感受性发生了变化,属于感觉的适应现象。

81.【精析】C幼儿空间概念的掌握特点是:对“上”“下”“前”“后”易掌握;对“左”“右”难掌握。

82.【精析】A幼儿辨别颜色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掌握颜色的名称上,如果掌握了颜色的名称,如“淡棕色”“橘黄色”等,即使是混合色,幼儿同样可以掌握。

83.【精析】A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儿童最初发生的认识过程就是感知觉。

84.【精析】A手眼协调动作,是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也就是能够抓住所看见的东西。4〜5个月以后,出现手眼协调的动作。

85.【精析】A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形状的知觉。根据题干中的“方形”“圆形”可知是形状知觉。

86.【精析】C2岁幼儿的距离知觉发展是不足的,不能很好地判断距离的远近,因此往往会伸手要求站荏楼上的妈妈抱。

87.【精析】A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也反映我们机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和状态。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如方位知觉、时间知觉、空间知觉等)。题干所述即是由于感觉和知觉的作用。

88.【精析】DA、B、C三个选项都可能导致幼儿视力衰弱。

89.【精析】D新生儿喜欢听人说话,尤其喜欢听自己母亲的声音,他们还喜欢听高音调的声音。新生儿不喜欢听嘈杂的声音。

二、填空题

1.对比

2.视崖

3.指向性集中性

4.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

5.视敏度/视觉敏锐度/视力

6.甜

7.注意的分散/分心

三、判断题

1.【精析】√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主要有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两种形式。

2.【精析】×幼儿的“多动”现象与“多动症”是不同的概念。多动即爱动,是幼儿的一个特点,“多动症”则又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是幼儿的一种行为问题。研究表明,多动症既有病理上的原因,又有心理上的原因。因此,教师对幼儿的多动现象不要轻易下结论,更不能随意称为多动症。

3.【精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认识,都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4.【精析】×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2〜3岁的幼儿能辨别上下,4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即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

5.【精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题干所述为知觉的概念。

6.【精析】×就对色彩认识而言,幼儿首先发展的是辨认颜色、正确配对,逐渐向指认和命名发展。

7.【精析】√2.5〜3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按语言指示拿出大皮球或小皮球,2.5〜3岁是孩子判别平面图形大小能力急剧发展的阶段。

8.【精析】×新生儿的视觉是所有感觉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因为视觉是由眼睛和大脑的相应部位共同掌管的,新生儿的眼睛和大脑发育都还不成熟。

四、名词解释

1.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清醒的每一瞬间,心理活动都指向某个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5.眼手协调动作是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也就是能够抓住所看见的东西。

6.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

7.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注意品质。

8.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的同时,就会对这个事物全神贯注,把精神都集中到这一事物上,使人的活动得以进行下去并使活动得以完成。

9.视敏度又称视觉敏锐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10.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从暗处来到亮光处,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就是明适应。

11.适应现象是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作用时间的增长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12.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形状的知觉,它依靠运动觉和视觉的协同活动。

13.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人从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视敏感度才逐渐增高,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这就是暗适应。

14.选择性注意是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15.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16.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和顺序性)的反映,是一种以内脏机体感觉为主的复杂的知觉过程。

五、简答题

1.【参考答案】(1)观察的目的性弱。(2)观察的延续性差。(3)观察的细致性不足。(4)观察的概括性不够。(5)观察方法在逐渐形成。

2.【参考答案】(1)幼儿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2)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

(3)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4)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5)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3.【参考答案】(1)无关刺激的干扰。(2)疲劳。(3)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另外,教师对教育过程控制得过多、过死,儿童缺少积极参与和发挥创造性的机会,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教育过程呆板、缺少变化,活动要求不明确等,都可能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4.【参考答案】(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3)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5.【参考答案】(1)幼儿初期(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但在辨认紫色等混合色和蓝与天蓝等近似色时,往往较困难,也难以说出颜色的正确名称。

(2)幼儿中期(4〜5岁),大多数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3)幼儿晚期(5〜6岁),不仅能认识颜色,而且在画图时,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用的颜色,并能正确地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等颜色的名称。而且还能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

(4)幼儿辨色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掌握颜色的名称上。

(5)幼儿期对颜色辨别力的发展,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

6.【参考答案】(1)知觉到物体的位置一一主要是视觉。

(2)知觉到手的位置一一主要是动觉。(3)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7.【参考答案1(1)3岁辨别上下。(2)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3)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4)6岁幼儿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然感到困难。(5)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

8.【参考答案】(1)目的性增强。(2)持续性延长。(3)细致性增加。(4)概括性提高。(5)观察方法的形成。

9.【参考答案】(1)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多于简单刺激物。

(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3)偏好不规则的图形多于规则的图形。(4)偏好轮廓密度大的图形多于密度小的图形。(5)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分散的刺激物。(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的刺激物。

10.【参考答案】(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主要是额叶部分成熟程度的局限c幼儿期有意注意远未充分发展。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11.【参考答案】(1)注意的发展和“客体永久性”的认识密不可分。(2)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3)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4)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

12.【参考答案】(1)幼儿前期(1~3岁),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

(2)幼儿初期(3〜4岁),儿童不仅有生物性的时间知觉,还有了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逐渐能够以外界事物作为时间的标尺。

(3)幼儿中期(4〜5岁),幼儿可以正确理解“昨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和“晚上”等词,但是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理解起来仍感到困难。

(4)幼儿晚期(5〜6岁),在前面的基础上,又开始能辨别“前天”“大后天”等,并能学会看钟表等。但对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位.如几个月、几分钟等辨别仍感到困难。

13.【参考答案】(1)在组织活动时,应向幼儿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不能同时提出太多的任务,以免影响幼儿对某一活动任务的注意范围。

(2)在教幼儿知识或讲述某一事物时,所使用的教具或所出现的事物一次呈现得不能太多。

(3)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考虑到注意对象的特点。

(4)为幼儿提供的活动一定是幼儿知识经验范围以内的,因为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可帮助幼儿把这些注意的各个对象联系起来,并且由于幼儿能够理解注意的对象,从而有助于扩大幼儿的注意范围。

14.【参考答案】(1)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

(2)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

(3)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常见的强化方式有鼓励、表扬和批评、惩罚。

15.【参考答案】(1)联系:①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②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区别: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②感觉仅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③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④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知觉比感觉更加复杂。

六、论述题

1.【参考答案】(1)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①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注意是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的保证。②注意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保证。幼儿集中注意时,学习效果就好,容易记住新知识,能力提高也快。

(2)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①注意能使幼儿从环境中接受大量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②注意对幼儿认识过程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凡是幼儿注意到的事物,幼儿对该事物的感知就最清晰、也最容易记住。③注意对幼儿坚持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参考答案】由于时间的抽象性特点,幼儿知觉时间比较困难,水平不高。研究表明,其时间知觉表现出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7〜8岁可能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

(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幼儿的时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常以作息制度作为时间定向的依据。严格执行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时间知觉,培养时间观念。

(3)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大量研究表明,幼儿先能理解的是“天”和“小时”,然后是“周”“月”或“分钟”“秒”等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元。在“天”中,最先理解的是“今天”,然后是“昨天"“明天",再后才是“前天"“后天”。对于“正在”“已经"“就要”三个与时间有关的常用副词的理解,同样也是以现在为起点,逐步向过去和未来延伸。

(4)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3岁之前的儿童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3〜4岁的幼儿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大约到7岁,儿童才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估计时间。

3.【参考答案】注意的选择性是指幼儿倾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期注意的选择性表现较以前更加明显。它一方面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另一方面与后天的学习、训练,个人的知识经验以及兴趣、情绪有关。

根据幼儿注意选择性发展的特点,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应注意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幼儿活动的效果:

(1)应当根据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和教育的目的要求,有意识地训练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使幼儿的注意指向和集中到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内容上来。

(2)教师或家长在安排幼儿教育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适合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

(3)教师要了解、研究幼儿的兴趣及当时的情绪状态。

4.【参考答案】人的感知觉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能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好这些规律,就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1)感觉的适应现象是指人的感觉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比如,人在空气污浊的环境中待久了,会毫无察觉,这是嗅觉适应。根据这一现象,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2)感觉的对比现象是指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比如,人的视觉存在同时对比现象,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比较暗一点,而放在黑色背景上显得亮一些。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注意颜色对比,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以下条件的影响:

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两者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比如,为了让幼儿观察红花,教师要以绿树为背景。教师的板书、挂图等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②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因此,教师应当尽量多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灯片、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③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因此,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要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颜色。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有抑扬顿挫。

④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言语讲解正确结合起来。

七、案例分析题

1.【参考答案】陈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感知觉发展规律中知觉选择性的规律,其做法是值得学习的。个体的感觉器官虽然在同一吋间内接触许多事物,但是对这些事物是有区别对待的,只选择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忽略一部分不关注的事物,从而使知觉对象更加清晰、明确,这就是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区分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1)对象的活动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动静关系影响着对象被区分的难易程度。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下活动的对象很容易被知觉出来。案例中,陈老师为幼儿准备的挂图中的红色脚掌是抽拉式的,也就是说,动态的红色脚掌在固定不变的挂图背景下可以很容易被幼儿知觉出来,有助于加深幼儿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2)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相结合。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语言指导,把语言和直观材料结合起来,这对幼儿感知和理解知觉对象有很大的作用。案例中,陈老师先富有表情、绘声绘色地朗诵古诗,然后又结合挂图,构成了一边讲解古诗,一边演示能移动的抽拉式的红色脚掌的教学模式。陈老师将言语和直观材料相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快速地明确并理解知觉对象,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刺激物本身的结构以及组合形式往往是区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案例中,陈老师出示的挂图中的大白鹅与大白鹅的抽拉式的红色脚掌,这样不同颜色、不同状态组合在一起,可以使知觉对象很容易地突出,易于被幼儿识别出来,从而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2.【参考答案】(1)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他们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教师利用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玩具(本案例中教师利用了活动玩具“猫”和“鱼”)、幻灯片、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2)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所以,案例中的老师讲课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色会使幼儿抓住听课的重点。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点。

(3)根据感觉的对比规律,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所以,案例中的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伴以相关轻音乐的做法是适当的,这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

(4)教师的言语和直观材料的结合。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视觉的效果大大提高,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案例中的教师一边讲故事,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将言语和直观材料相结合,可以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3.【参考答案】(1)这位老师在上课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到幼儿注意稳定性的特点。具体包括:

①单调的活动不利于维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在小班儿童的课上,尽管老师为自己的示范表演做了精心准备,但是儿童却只是观看,脱离了自身的实际活动,所以很难维持其注意的稳定性。

②活动的难度与注意的稳定性也有密切关系。让中班儿童画太阳,这种活动的难度远远低于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所以也很难维持他们的注意。

③虽然老师总体的时间安排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但根据实验研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只能集中注意3〜5分钟,4岁幼儿只能集中注意10分钟,所以案例中的老师很难使这些小班、中班幼儿长时间保持注意。

(2)对上述情况,这位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老师应适当减少单纯的演示活动的时间,并且要在此同时安排一些儿童自身参与的活动。例如,在演示过程中请儿童进行模仿,提问并请儿童回答等。②避免让幼儿从事难度过低的活动,活动难度应稍高于儿童原有的水平。例如,在要求孩子们画太阳之前,通过谈话,想象一些在灿烂阳光下的生活场景等,然后再通过画画加以表现。

4.【参考答案】(1)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形成,但处于较低水平。案例中幼儿对天空的鸟、水里的鱼、飞舞的蝴蝶感兴趣说明无意注意与优势;幼儿能瞧、看、摸果树但并不能说出其特征,说明有意注意初步形成,但处于较低水平。

(2)教育建议:①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儿童容易被那些颜色鲜艳、声音动听、造型奇异、变化显著的刺激物吸引,所以幼儿容易看到天上飞的小鸟、水里游的金鱼等。另外,那些符合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的刺激物也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教师在带领幼儿观察的过程中尽量避开一些无关的刺激,以免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②幼儿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较低水平。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幼儿意志努力的注意,这一时期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在户外观察果树时,小朋友们说不出树的特征、形状等。教师应该引导幼儿观察果树的某一特征,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

5.【参考答案】(1)小班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不强,特别是有意注意的稳定性水平较低,3岁幼儿能集中注意3〜5分钟,容易受外界无关刺激的干扰。王老师发现小朋友们很难集中注意,教室里一有响动,他们就会分心,无论是听故事、画画还是看图书,也只能专心几分钟。这是正常情况。

(2)要提高幼儿教育的活动效果,老师在教学活动组织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①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教育教学内容过难或者过易,都容易导致幼儿注意分散。

②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其中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

③幼儿园小、中、大班的作业时间应当长短有别。集中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活动的内容要多样化,不能要求幼儿长时间地做一件枯燥无味的事。


加油

同学


温馨提示:本文部分或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

地址: 昆明市五华区东风西路123号三合商利写字楼16楼   电话: 0871-65129129 13759501700

Copyright © 2023-2024 昆明市五华区博信教育培训学校 滇ICP备2022007886号-1

客服电话

0871-65129129

13759501700

联系微信

微信添加好友咨询

联系QQ
返回顶部